福安新闻网消息(郑祖辉)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,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,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。在福安,大多年轻人受上辈人及地方氛围的影响,只是对长辈或前人看好的进行传承,缺乏多元化选择。而那些追求新潮生活,具有“另类”思想眼光的90后,恰好可弥补其中的空缺。
服务业“小妹”

罗阳阳(左)91年生,福安穆阳人。16岁初中毕业时,跟随家人在长乐一家私企工厂打工,每天需面对流水线上嘈杂的机器声工作10多个小时,住的是集体宿舍,吃的是工厂食堂乏味的“大锅饭”,平时没有几个能说心里话的朋友,生活也极其单调。如此长期的工作环境,心理压力逐年增大,最终在9年后决然放弃工厂大几千的月收入,回福安重新谋生。图为罗阳阳(左)和小她两岁的“店长”在一家指甲护理店里合影。

在福安,新工作收入虽然不如以前,但是生活和心理压力要小的多。“在福安身边可以讲话的人多,吃的东西也合胃口,心里舒服多了。”罗阳阳说。如今,小罗在这家指甲护理店已工作四个月左右,经过推筷子、削肥皂等基本功练习,现已可以独自在顾客脚上“动刀”,算是已经“出师”了。图为小罗手拿手术刀在为顾客修脚。

小罗平时为顾客提供手足修复服务外,店里的洗刷、扫地、浇花等杂活也是要经常做的事,不过她从没有过怨言,因为回福安从头做起是她自己的选择。图为小罗在店内涮洗拖鞋。
问今后有什么想法,朴实的小罗羞涩地说:“认真点做事,多向她们学习,到时候自己也开家店。”
“小资”老板

同是92年出生的陈玉斌和林炜是多年的同学,一个是学习“烹饪工艺与营养”专业的糕点师,另一个是喜欢调酒、花式咖啡的小资青年,他俩在校实习期间就有合伙回福安创业的打算。图为两人在刚开业不久的邦维咖啡馆内合影。

2013年两人确定创业方向后,有计划地开始分头准备。陈玉斌在福州香格里拉酒店实习期间,对酒店的超负荷工作安排话言听计从,时常加班至凌晨。酒店实习一年多后,陈玉斌又特意到北京私营咖啡馆打工学习了半年。图为在工作室内制作糕点的陈玉斌。

林炜在泉州实习期间,依自己喜爱,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到酒吧、咖啡厅打工学习调制花式洋酒和咖啡,日夜求学的生活让他更懂得安排自己的时间。图为林炜在为客人调制花式咖啡。
为了调查市场行情,两人回福安后一同去过云南、厦门等地,以顾客身份,边消费边考察,花费一个月时间学习别人的店面装修、氛围营造、活动策划等。在另一个朋友入股后,他们开始找店面、装修、采购等准备。
2014年4月,他们梦寐以求的咖啡屋正式开门营业。这过程有支持,也有反对。“家人认为开这种店铺不靠谱,不过我们执意任性要做,家人也没办法,只能认了。”陈玉斌说。
三个年轻人几十万元的投入,虽有家人的支持,但对刚步入社会的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。林炜说:“我们以前打工赚来的钱都投了,为了省钱,店里有些地方是我们自己动手装修的。”

三年轻人合伙开店,信任同样不能少。“陈玉斌主要负责糕点制作和食材的采购,另外一个股东来店次数较少,平时的账目都是我在做。”林炜介绍说。图为学过电商专业的林炜正在吧台整理账单。

店里平时只有一个服务员,顾客多时,两人即是老板又得当服务员。图为陈玉斌在向顾客介绍自制糕点的特色。

两人在开店前做市场调查时,福安全市有10家左右的咖啡店,现在已增至20家左右,这对他们个性化的经营思路是个挑战,只能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产品。图为咖啡馆一角摆放着足球明星小玩偶。
问今后有什么打算,林炜说:“争取一年半时间内收回成本。”
文艺青年
文艺青年郑海玲、王韩菲、陈秋萍三个90后都是福安市茶艺团成员,喜欢文艺表演和专业对口,是她们进入茶艺团的相同原因。图为三位90后在茶艺团内的合影。
茶艺团,在福安市民眼中是个美丽的职业,平时见到的茶艺团成员形象大多是光鲜靓丽的,看似简单的泡茶过程,经她们演绎显得格外雅致,让人感到神秘又向往。

其实,看似简单的茶艺表演需掌握多项技巧和知识,除了要具备茶叶品评技法、艺术操作等技巧外,还需懂得这些技巧手法的鉴赏知识,以及在品茶过程中营造美好意境等能力,不是常人所说的那样,“摆摆样子,泡泡茶叶”而已。图为三个90后上早班时围坐着边泡茶边切磋茶艺。
据了解,能做到茶艺的体现形式和精神面貌自然地融为一体,才是茶艺表演的最佳境界。
看到这,很多人不经会感到诧异,“上早班时围坐着泡茶,符合有关规定吗?”“这种工作太轻松了!”“上班喝茶聊天,爽呆了!”……,您要是这么想就误解她们了。郑海玲介绍说:“有新茶出来时,我们都得先喝,除了要喝出味道,还要知道这茶和其它茶叶不一样的地方。”
品茶,特别是保留原味的“清饮”法,不是大多数年轻人的最爱,何况正处在青春旺季的90后。不过喜好和工作很难同时兼顾,所以她们三人及其他茶艺团成员不但要常喝茶,而且要喝出个所以然来,还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味蕾。“在茶艺团工作,味蕾的保护很重要,平时是不能吃辛辣食品的。”茶艺团团长杨柳说。

茶艺团92年成立至今,对地方传统茶艺的宣传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。当中有传承也有创新,有创新就要不断的学习。图为茶艺团三位90后在户外席地而坐练习茶艺,所使用的茶具简单实用而美观,普通人容易效仿。就如杨柳介绍的,这种简约雅致又亲近自然的品茶方式,早已经在很多大中城市成为一种流行。

平时我们在舞台上或画册中看到的茶艺表演画面,可不是普通人随便就能“摆”出那摸样来的。就拿表演“宝塔茶”中擂起5个瓷碗的动作,手巧的至少要练习一两个月才能基本掌握。即使是一整套熟悉的动作,也需经常性地重复排练。“我们在上台表演‘宝塔茶’时,必须要注意每个细节动作,才能保证万无一失。”郑海玲说。图为三人排练现场。

形体练习也是茶艺团员们经常要做到日常功课。图为茶艺团成员在照镜子练习形体。
除了技能方面的经常性练习,茶专业书籍也是她们常需接触的“充电宝”。
问今后有什么想法,刚进茶艺团两个月的王韩菲说:“学好茶艺,计划近期内考到初级茶艺师证。”
福安新闻网www.fa-today.com